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100天前 | 43858 次浏览 | 分享到:

  赤狄是合甲氏、留吁、潞氏、廧咎如四部而成。后来四部陆续被晋所灭亡,赤狄遂亡。白狄也是同样,它分为肥、鼓、仇由和鲜虞四部。鲜虞最强,其余三部都属于它。肥在今河北藁城,鼓在今晋县,鲜虞在今正定,仇由在今山西太原盂县。春秋中期以后,白狄大部分已逾太行山而东,到了河北、河南、山东境内。它们占领了原来赤狄所占领的地方。元城、邯郸、清河、永年、邢台、唐山、任县(今皆属于河北省北部)、浚县、恩县、冠县、范县(今属河南、山东),都曾先后被狄人所占领,而后来又被晋人所占领,战国时期则分属于三晋、中山和齐。

  公元前569 年,晋悼公采取魏绛的和戎政策①。这是赤狄衰落、山戎和白狄代之以兴的标志。其后,晋与白狄的肥、鼓和鲜虞的战争便不断地发生。公元前530 年,晋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今河北晋县西)以肥子绵皋归。次年晋自著雍侵鲜虞,及中人(今河北唐县),大获而归。又过了一年,晋荀吴伐鲜虞,围鼓。三月,以鼓子 鞮归。经过以上数次战争,肥、鼓部已被晋歼灭,首长都被俘虏了,但不久,晋放回了鼓子。直至前520 年,晋才一举而灭亡了鼓,使晋大夫涉沱守其地②。从此鲜虞独强,它一直与晋为敌,并参加了范氏、中行氏对赵、魏、智的斗争。

  《左传》哀公三年(公元前492 年)记载:“齐卫围威,求救于中山”。杜注:中山,鲜虞。这是鲜虞改名中山之始,也可能是鲜虞建国之始。

  按鲜虞之名最早见于周幽王时。《国语·郑语》说:“当成周者,北有① 本文参考了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段连勤《北狄与中山国》及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的有关部分。

  ①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 《左传》,宣公三年。

  ③ 《左传》,宣公七年。

  ① 《左传》,襄公四年。

  ② 《左传》,昭公二十年。

  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狄当指赤狄,鲜虞后来归属于白狄,它是在晋国六卿不断内战中建立了国家的。

  公元前491 年,荀寅奔鲜虞。齐联合鲜虞伐晋,纳荀寅于柏人(今河北内丘县)③。荀寅是范吉射的姻亲,他在与赵氏的斗争中一直是帮助范氏、中行氏的。当时齐卫等国也与中山采取同一立场,站在范氏、中行氏的方面。公元前489 年晋赵鞅帅师伐鲜虞,是赵氏对鲜虞中山的报复。同时智氏也灭了鲜虞的同盟氏族仇由氏。

  晋国六卿之间的斗争日益剧烈。范氏、中行氏失败以后,四家瓜分了它俩的土地和人民。晋出公被驱逐出国。但是四家之间依然不断发生战争,最后智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战国之初,三家中以魏为最强。公元前408 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率兵攻伐中山,中山坚决抵抗。至公元前406 年,魏终于灭了中山。自公元前492 年史书上始见中山,至此时被灭,历时八十余年。

  关于中山被灭亡的原因,《吕氏春秋·先识》篇有一段预言性的记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晋出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

  对曰:“中山次之。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

  可见,鲜虞中山一直保持它的旧俗。但以此为灭亡的原因,则未必可信。中山复国及其再度灭亡自公元前406 年中山为魏所灭,至公元前378 年复国,经过了三十年。

  其间,必定充满着一段艰苦曲折的民族斗争的历史过程,可惜史料缺略,能知者有限。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战国中期以后由于魏国自身的衰弱,及当时形势的变化,才使中山有复国的机会。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与中山之间隔着一个赵国,而中山与赵紧密相邻。

  因此,魏国对中山的统治是不够巩固的。前378 年,狄败魏于浍①。史家认为此狄即指中山,此已是中山复兴之始。同年,赵伐中山,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又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柏乡县西北)。这是中山复兴以后,起而干涉和平定中山的国家已不是魏,而是赵,这说明赵代替了魏国的地位。中山复国的年代,史书缺载,但是史家根据《世本》的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认定中山亡于魏国,在中山武公之时,而其复国则在中山桓公徙灵寿以后,因此以前373 年左右为中山复国的年代。顾在今河北正定县,灵寿则在今河北平山县。1978 年,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公社发现中山的城址、陵墓、青铜器及铁器,可以证明它就是中山桓公所迁之灵寿遗址。

  现在我们根据出土的中山王方壶、方鼎和■■壶的长篇铭文,可以证实③ 《左传》,哀公四年。

  ① 《史记·魏世家》。

  中山复国以后的一些重要史迹。

  (1)中山国君的世系据方鼎、方壶铭文,可知作器者是中山王■。由它上推则为文、武、桓、成以及王■自己。《水经·滱水》注说:“中山为武公之国,其后桓公不恤国政,二年果灭。”这是错误的。桓公迁于灵寿以后复国,他恰好是“复国”的人物。桓公以后则是成王,是王■的父亲。王■的太子则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