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100天前 | 43821 次浏览 | 分享到:

  (2)在铭文中还提到中山与齐联合平定燕国子之之乱的事。史书只载齐宣王伐燕而不及中山。从铭文内容看来,中山不但是伐燕的参加者,而且获得“吉金”(青铜兵器),因而铭功纪德而作鼎、壶。方鼎铭文中说:“燕君子哙不顾大谊(义),不谋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这完全是站在宗法制上面的说法。

  复国以后的中山和复国以前的中山不但在经济文化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它的国力已大大增强。公元前323 年,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在此以前,齐、秦、魏已经称王,而此次魏又发起五国相王。这是想借此拉拢韩、赵、燕、中山等国以对抗齐、秦、楚,并虚张自己的声势而已。可注意的是,这时偏在东北的燕、中山也称王了。

  但是中山毕竟只是次等国,由于其地理形势处于赵齐的中间,所以使它不是依靠东面的齐,便是依靠西面的赵,看来它是更依靠齐国的。就赵国方面说,它为了扩大领土,也只有向近邻中山发展更加方便。燕在它的东北,虽是弱国,但当时燕赵之间却有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活动着,并不很好对付。

  公元前369 年,中山筑长城,据说这就是为了抵御赵国的入侵的。其地点即在中山国以南与赵接壤的地方,房子(今河北柏乡县西北)、扶柳(今河北省冀县西南)一线。惟中山长城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此可备一说。中山曾与赵争鄗(今河北柏乡县北)。《赵世家》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这是赵武灵王决心实行胡服骑射时,对公子成说的话。语重心长,可见鄗的重要性。

  鄗位于古槐水北岸,地当南北之冲,是战略上的要地。中山得鄗,即可沿槐水设防,以制止赵国的入侵,失鄗,则赵以鄗为基地,长驱北进,可以威胁中山的安全。因此,在中山亡于赵以前,双方曾在鄗多次发生争夺战。如前引赵武灵王的话,说中山曾经引水围鄗,也可证明。

  赵在武灵王时,国力已强大起来,它不断地发动对中山的战争。赵虽然是“万乘之国”,中山只是“千乘之国”,但在战争中却遭到中山的坚强抵抗。《吕氏春秋·贵卒》篇说:“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鴪’,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这可见当时中山已经使用铁兵器,并发挥了作用,后来燕国参加了对中山的战争,以报前中山与齐伐燕的仇恨。公元前305 年赵武灵王亲自率军进攻中山,从井陉塞分二路进攻,向北连克中山国的城邑。赵武灵王率领的军队攻占了鄗、封龙、石邑、东垣四邑。中山献四邑求和。经过这次战争以后,中山便衰落下去。《战国策·魏策》说:“中山数割(地)数伐而随以亡。”

  公元前300 年起,赵国又发动了对中山的进攻。经过了五年,才彻底打垮了中山的军队。公元前296 年,赵攻入中山的国都灵寿。中山君王■的儿子■■已于战前即位。灵寿破后,他仓皇逃到齐国。燕国这次也参加灭亡中山的战争。

  中山虽灭亡了,但赵仍使■■的儿子尚(一作胜)继祀,一年后才废除。第六章徐、楚徐和楚,还有舒,自西周以后,在相当长久的时期内都是中原各国的对抗势力。春秋时,鲁人作颂,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这都是赞颂周、鲁对于徐、舒和楚的胜利。荆即荆楚,舒可兼指徐舒。荒,训“有”。“遂荒徐宅”,占有徐人所宅居也。因文献的不足,徐楚史事已难于详考,而楚尚较徐舒为胜。

  第一节徐、舒徐舒的分化及其迁徙古文字徐和舒本是一字。金文,徐作■。《说文》云:“余,舍之省”,则徐本应作■,与舒“从舍正合。“予”,可能就是从“邑”之误。《春秋经》僖公三年,“徐人伐舒”,《玉篇》引作“徐人伐■”,则是舒作■之证。但是我们不能读作“徐人伐徐”,只能是说徐已分为二族,即徐和舒了。旧说徐,嬴姓;舒,偃姓。赢、偃,一声之转,也可证明其为同族的分化。殷周之际,管、蔡与武庚同时叛乱,今山东泰山到沿海一带的东夷部落纷纷响应。其中有熊、盈、徐、奄诸姓。有人认为熊就是荆楚,盈就是赢,徐、奄就是徐舒。这是很可能的。因此,他们必定居地相互邻近。周公东征,灭国五十,人民四处逃亡,有的逃到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甚至逃到海外。有的向西北逃,有的向江淮流域逃。舒在今安徽庐江舒城之间,部落繁多,有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总称为群舒。

  西周时期,他们被称为东南夷或者东国、南国。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西周及齐、晋等国的反抗斗争。文献记载缺略,但《鲁颂·闽宫》里还提到“荆舒是惩”的话,铜器中如《小臣■■》、《班■》、《善鼎》都有关于征伐东南夷的记载。《鲁颂》以荆舒并称,可见他们尚相距不远。

  后来荆楚更向西南迁徙。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也与征伐徐楚有关。当时的战线由长江下游延伸到了汉、淮流域。穆王时,西北犬戎活动频繁,穆王曾经向西巡狩,到达昆仑山下,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正在这时,他听到西南徐偃王叛乱的消息,立刻命造父(赵的祖先)驾车,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赶快回来。对于徐偃王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的说,他好行仁义,当时有三十六个小国都朝见他。有的说,他长得很软弱,驼背,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对面的人。其实这只是从偃王的“偃”或“尸”(夷)字上想象出来的。偃有曲屈之义;尸,甲骨金文作■,也是曲屈之形。也有人认为他的时代与穆王不合,考证出他是春秋时楚武王、文王时的人物。但是,徐国确实存在过一个了不起的反抗西周统治的英雄人物①,却无可怀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