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菊与刀》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 发布时间: 855天前 | 12104 次浏览 | 分享到:


同样,日本也没有肉体和精神不相容的教义。瑜伽修行是消除寄生于肉体之中的欲望的方法。日本人没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人情”(烦恼)并非恶魔,感官享受是生活智慧的一部分,惟一条件是感官享乐必须为人生重大义务作出牺牲。这一信条在日本人对待瑜伽修行的方法上,从逻辑扩展到极端:不仅排除一切自虐性苦行,而且这个教派在日本甚至不是禁欲主义教派。他们的“悟者”过着隐遁生活,虽然称为“隐士”,却通常仍和妻子安逸舒适地生活在风光秀丽的地方。娶妻生子和超凡入圣之间完全没有矛盾。在佛教的最通俗的教派(即净土真言宗)中,僧侣完全可以娶妻生子。日本从不轻易接受灵肉不相容的说教。顿“悟”入圣是因为自我冥想修行和生活质朴,并不在于非得要破衣敝服,弃绝声色娱乐。日本的圣者整天吟诗品茗,赏花弄月。如今的禅宗甚至告诫其信徒,要避免“三不足”,即衣不足、食不足和睡不足。


他们把瑜伽修行方法理解为“自我修养以求完善自身”的方法,理解为“使人和其行为毫无间隔”,达到“圆熟”境界的方法。这是一种自力更生的训练。它的回报就在眼前,它使人们能够有效应付任何局面,用力适中,恰如其分。它使人能够控制姿意妄为的自我,镇定自若,无论遇到外来的人身危险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激荡,都不会失去镇静。


当然,这种训练不仅对僧侣有益处,对武士也有益。事实上,正是武士把禅宗奉为自己的信仰。日本用神秘主义修行来训练武士单独作战,从禅宗刚开始影响之时起就一直如此。12世纪,日本禅宗开山鼻祖荣西的巨著就取名为《兴禅护国论》。禅宗训练了武士、政治家、剑术家和大学生,以求达到相当世俗的目标。正如查尔斯·埃利奥特爵士所说,没人能从中国禅宗史上看出任何禅宗传到日本会成为军事训练手段的迹象。“禅宗和茶道、音乐一样,彻底变成了日式文化。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主张不从经验中寻求而是从内心直接体验真理的冥想的神秘主义教条,会在12、13世纪的动乱年代中那些逃避世俗灾难的寺院中流行。但我们却想像不到,日本武士阶级竟然会把它作为喜爱的生活准则。”


日本的许多教派,包括佛教和道教都特别强调冥想、自我催眠和入定。有些教派把这种训练的成果看成上帝的恩宠,其哲学基础建立在“他力”上,指靠他人的帮助,即仁慈的上帝的帮助。而有些教派,以禅宗为最,则主张依靠“自力”,靠自己帮助自己。他们教导说,潜力只存在于自己内部,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增强。日本武士们发现这种教义符合他们的性格。他们无论作为一个僧侣还是一个政治家、教育家———他们都从事类似的工作———都以禅宗修行方式来加强一种素朴的个人主义。禅宗的教义非常明确:“禅所求者,惟在己身可发现的光明,不容许任何阻碍。除去途中一切孽障……遇佛杀佛,逢祖灭祖,遇圣剿圣。惟此一途,可以得救。”


探索真理的人,不接受任何二手货。不管是佛陀教导、祖宗经典还是神学,“三乘十二因缘教都是一堆废纸”。研究这些虽然并非毫无益处,但这不能让其心中灵光一闪,只有这灵光一闪才能使人顿悟。有一本禅语对答的书中记载道,弟子求禅僧讲《法华经》。禅僧讲得很不错,弟子却感到失望:“怎么,我还以为禅僧蔑视经典、理论和逻辑体系哩!”禅僧回答说:“禅并非一无所知,只是相信真知在一切经典、文献之外。汝非来求知,仅来问经耳。”





自我修养(3)


禅师们所授的传统训练,是要教弟子怎样去求“真知”以达顿悟。既有肉体的训练,也有精神的训练,不论哪种,最后都必须在内心意识中确立效果。剑术家的修禅就是一个好例子。他自然得经常练习基本刺、击的技巧,但这只属于“能力”范围———他还必须学会“无我”。开始他会被命令站在地板上,全神贯注于脚下支持身体的几方英寸地板。这块窄小地板会逐渐增高,天长日久,剑术家站在四英尺高的柱子上时跟置身于平坦的庭院中一样舒服。当他能够坦然站立在那根柱子上的时候,他就得到“真知”而“顿悟”了。他的“心”


已经顺从己意,不会眩晕,不会担心摔跌下去。


日本这种立柱术是把我们熟知的西欧中世纪圣西蒙派立柱苦行术做了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训练,它不再是苦行了。无论修禅还是许多农村中的习俗,各类肉体训练都经过了这种改造。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潜入冰水或站在瀑布下之类的苦行修炼。这些或者是为了锻炼肉体,或者是为了祈求上帝的怜悯,或者是为了进入恍惚状态。而日本人所喜好的在天明前站、坐在冰凉刺骨的瀑布中,或在冬夜用冷水洗澡三次等耐寒苦行,其目的是“锻炼意识自我”,训练自己不觉痛苦、不受干扰地继续冥想。当他在寒夜凌晨中意识不到水的冰冷,身体也不颤抖时,他就“圆熟”了。除此之外,不求任何补益。


精神训练也同样讲究自适自得。你可以请教老师,但老师不会进行西方意义上的“教导”,因为弟子不会从自身外学到有意义的东西。老师会跟弟子讨论,但不会温和地引导弟子到达新的智慧境界。越粗暴的老师,越被认为是最有帮助的。如果老师突然敲掉弟子刚送到嘴边的茶杯,或者使弟子摔倒,或者用铜如意敲打弟子的指关节,弟子就会在这种冲击中通了电一样顿悟,因为这破掉了他的自我满足。僧侣言行录中充满着这类故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