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菊与刀》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 发布时间: 855天前 | 12101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身患绝症,最多还能活一两年。我该怎么办?十分希望您能为我指教一二。最后我要说明一点:那姑娘虽然一度沦落风尘,但全是生活所迫。她个性单纯,她的父母也不是惟利是图的人。


医生接到这样一封信,认为老人把他对子女的恩情看得太重了。他回答说:


你的事情很常见……


在进入正题之前,请让我说明一下。你好像希望我按你的思路回答问题,这样不好,我很不愉快。当然,对你长期的独身生活我深表同情,可是你想利用这一点让子女感恩戴德,默许你不正当的行为,这是我不能同意的。你不是个狡猾的人,但却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如果你离不开女人,那最好明确地跟子女说,你必须跟女人一起生活。你把长期独身作为筹码,强调子女们欠了深恩,他们自然对你反感。当然,是人就会有情欲,你也一样。但人应该战胜情欲。你的孩子希望你战胜情欲,保持理想的父亲形象。他们是自私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自私是因为他们结婚后情欲得到了满足,却拒绝父亲同样的要求。如果单纯从情欲出发你自然有道理。不过你的孩子们另有想法,无法完全接受你的计划。


你说那姑娘和她的父母都很善良,完全是一厢情愿。人的善恶是由环境决定的,不能因为他们现在没有提出要求,就认为他们善良。做父母的会让女儿嫁给一个快死的人做老婆?太愚蠢了。他们这样打算一定是想得到一笔好处,你以为不是这样,完全就是幻想。


你的子女的想法不会与情欲有关,而是担心他们盘算你的财产。我认为事实就是如此。姑娘年轻,也许还没有那么明确的念头,她的父母则一定有。


你现在有两条路,第一、做一个完人,与姑娘一刀两断。这也许很难,你的感情不会答应。第二、停止矫揉造作,不去做理想的父亲,但尽快立一份遗嘱,把给那姑娘的和给自己孩子们的份额都写清楚。


最后,你不要忘记你是行将就木的老头。我从你的笔迹上看得出,你开始变得孩子气了。你不再保持理性了。你说是把姑娘救出深渊,实际上恐怕是姑娘救你出深渊。你是打算让她代替母亲的位置,孩子没有母亲就不能生存,因此,我认为你应该选第二条路。


这封信把“恩”的一个侧面讲清楚了。一个人如果想让别人感受重恩,只能牺牲自己。这个做父亲的期望收回本息,但孩子们的感觉却是被人出卖。指望孩子们报恩,这个想法可能激起的反感,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了。


日本人看待恩情如同金钱的出借和归还。主动去报恩是很高的德行,而主动去要别人报恩则成为最受诟病的事情。美国人看待这种事情有另外的眼光。在美国人眼里,爱、仁慈、慷慨,这些东西无法衡量,也就无法在脑海中登记在册。它们是无条件的事物,越是不含定价,就越可贵。但日本人,无论施恩,受恩,还是最后报恩,都是有附加条件的。日本的老话就说过:“只有慷慨非凡的人,才能受人之恩。”




道德和它的压力(1)


日本把道德细化到行为准则,就构成了刚性的东西。7世纪以来,日本从中国引进了一些伦理概念,“忠”、“孝”原是汉语。但是,中国人从来不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中国的忠诚和孝道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英文相应的表达一般是 “慈善”、“博爱”,但它含义更广,几乎包揽了一切最美好的人际关系状况。父母必须有“仁”;统治者不“仁”就会遭受叛乱和起义。人们是否对皇帝尽 “忠”,其前提总是看这位皇帝是否行的是“仁”政。地方官员和其他领袖也都把“仁”放在第一位。它是整个中国伦理体系中,


对人的品德和行为的最高判决标准。


中国伦理的这一制高点,日本从未接受。日本学者朝河贯一在论及两个国家的差异时写道:“在日本,这些观点与制度不容,即使在学术领域也不曾全盘接受过。”“仁”被排斥在日本式道德之外,对中国的领袖,至少在表面上“仁”是必须拥有的素质;在日本绝对是份外之事。


“仁义”缺乏地位,这个词就逐渐被用于描述地痞流氓之间的感情。德川时代有许多杀人越货为生的单刀歹人(正规武士是佩带双刀的,样子很好看,只有无赖才会佩单刀),彼此之间会互道“仁义”。一个恶棍遭到追捕,如果请求另一个恶棍窝藏他,对方为害怕报复也确实伸出了援手,这就叫“行仁义”。到现代社会,仁义与违法行为的关联变得更加紧密。比如报纸上说:“下层劳工至今仍然在行仁义,对此,必须加以严惩。警察应该禁止那些至今仍盛行于日本各个角落里的仁义。”显然这里的“仁义”已经与中国仁义全不相干了。它单指强盗的荣誉。日本有些小工头与非熟练工人签定契约,从中牟利,如同美国码头上那些意大利人一样,这种做法也叫“行仁义”。到这个地步日本文化彻底践踏了中国伦理中最高价值的“仁”,使原本在其下的“义”成为伦理体系的制高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孝道是“义”,因为没有仁作为前提,结果包容礼让父母的恶行也成了孝道。能破除孝道的只有更高等级的义务,比如对天皇这个等级制度的至尊所需要尽到的义务。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在故意破坏自己的幸福,在孝道的大义之下,当事人只有在所不惜。


日本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女学生因为天灾,被自己的父母卖到妓院里去。她的老师发动村民凑了一笔款子为她赎身。然后,这位教师的母亲把这笔钱偷了。儿子知道钱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承担指责和惩罚。他的妻子发现了真相,为保全丈夫的名誉,就留下遗书称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抱着婴儿投河自尽。事件宣扬出去后,母亲的责任居然无人过问。儿子尽了孝道之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练自己人格,以求今后能坚强地经受同类的考验。电影里这个儿子全然是正面形象,是品德完美的英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