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极端的年代》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发布时间: 854天前 | 3280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一方真的不愿开打,并且想方设法避免开战;在此同时,另一方则拼命讴歌伟大的战争使命——像希特勒那样一心求战——但到头来,等到大战真的全面爆发,战争进行的实际方式、时间,以及对手,也不见得是这些侵略者当初始料所及的。日本国内就算军国主义的势力再大,恐怕也不希望靠全面大战达到自己的目的吧(它最主要的目标只是留在远东称霸,也就是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之所以掉进世界大战的泥沼,完全由于美国也有份的缘故,至于德国原本的打算到底如何,它想怎么打,何时打,与谁打,希特勒这人没有记录自己决定的习惯,各家看法也始终不一。不过有两件事很明显:一是1939年,德国对波兰发动战争(波兰背后有英法两国助阵),显然不在希特勒原定计划之内。至于日后与美苏两强同时作战,恐怕也是德国将领与外交官最大的噩梦吧。


德国打这场仗,和1914年没有两样,必须一鼓作气,出手便成功才行;日本的情况也一样。一旦旷日持久,对方开始联手之后,双拳难敌四手,就远非德日两国之力所能对付了。它们也根本就没有打算打持久战;至于那些需要长期生产的武器,更不在它们考虑之列。(相反,英国虽然在陆战受挫,一开始就已打定主意进行持久的消耗战,把财力集中在精密昂贵的武器。时间一久,英国和盟方的军火生产量自然便赶过德国。)至于日本方面,一不曾卷入1939-1940年德国对英法的作战,二也没参加1941年以后德国对苏联的进军,所以比较没有这种对付联手敌人之苦。不过早在1939年,日本就曾在中国与西伯利亚交界处与苏联红军非正式地交过手,当时日方伤亡颇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交战的对象也只是英美两国,苏联并不在内。倒霉的是日本碰上的列强对手,偏偏就是资源不知比日本丰富多少倍,肯定会赢得这场战争的超级强国美国。


有一段时间,德国的运气似乎还不错。30年代战争脚步日益接近之际,英法两国没有和苏联交好,结果后者才与希特勒谈和。而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o.roosevelt)也因为国内政治牵制之故,只能在书面上支持他热烈倾向的一方。所以一开始,1939年爆发的战争只能算是欧战。事实上在德国入侵波兰,又于三周内和中立的苏联瓜分该国之后,所谓欧战,也已变成纯粹由德国与英法对打的西欧战争了。1940年春天,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又分别攻下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轻松得简直有些可笑。挪丹荷比四国均为德国占领,法国则被分成两半:一部分由德国直接占领治理,另一半则变成附庸“政府”,首都设在法国乡间的温泉疗养胜地维希(vichy,维希政府的主要成员,多数来自法国各保守势力,这批人不愿意把法国再称作“共和国”,故指称为“政府”)。现在全欧只剩下英国与德国作战了,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全国和衷共济,誓与希特勒周旋到底,绝不妥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本中立的法西斯意大利却走错一步棋,放弃了自己小民自守两不相涉的立场,倒向德国一边。


就实际意义而言,欧战至此可说已告结束。不错,英国有英伦海峡及皇家空军这两道屏障,使得德国无法越雷池一步,但是英国也没有本事回攻欧陆,更别提打败德国了。1940-1941年几个月当中,英国独力支撑着。这段时间,至少对那些战火余生的人来说,可算是英国人历史上极了不起的一个时刻。不过,英国幸存的机会十分渺茫。1940年6月,美国重新部署其“半球防卫”计划,基本上认定没有必要再给英国任何支援。而且,就算英国有机会逃过一劫,美国也只把它看成外围的防御基地。在此同时,欧洲版图也被重新划分。根据德俄协议,除了德国占领的波兰部分以外,苏联进占帝俄在1918年失去的欧洲领土及芬兰。1939-1940年间,斯大林曾与芬兰打了一场烂仗,将苏联国界向列宁格勒(leningrad)以外稍微推出一点。至于当年《凡尔赛和约》从原哈布斯堡治下划分出来的诸国,果然短命,现在重新规划,落入希特勒的统治。而英国原想将战事延伸至巴尔干地区,结果不出所料宣告失败,反使整个半岛,连希腊诸岛在内都沦入德军之手。而德国盟邦意大利在军事上的表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还差劲。意大利部队在非洲节节败退,几乎快被主要基地在埃及的英国赶出它在非洲建立的势力范围。德国的非洲劲旅在军事天才隆美尔将军(erwin rommel)指挥之下,挥师穿过地中海直入非洲,大大威胁了英国在中东的整个地位。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矛头一转,入侵苏联,战端又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一天,德国此举毫无道理可言——反把自己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淖——而斯大林作梦也想不到希特勒会出此下策。可是希特勒此举自有他的理由:能够拿下东方这个陆地大国,不但资源丰富,又有源源不绝的劳工供应,是再合理不过的策略。可是他跟其他的军事专家一样(日本除外),低估了苏俄抵抗的能耐。不过,希特勒的估计也不算完全离谱,因为当时的苏联实在一团糟:30年代的大清洗,把红军整得支离破碎(见第十三章),国内一片低沉,恐怖氛围充斥,斯大林自己对军事一窍不通,却又喜欢横加干涉。一开始,德军在俄国势如破竹,一如其在西部战区的表现,进展极为神速。不到10月初,德军就已经打到莫斯科近郊,一时之间,连斯大林也心慌意乱斗志全无,打算向德敌方求和了。但德军的良机稍纵即逝,俄国腹地太大,人员众多,俄国佬又格外地强悍爱国,打起仗来狠猛无情。不过,苏联之所以能够获得喘息重整的机会并打败德军,它的优秀将领终于可以放手一干却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其中有一些刚从古拉格劳改营(gulags)释放出来]。终斯大林统治期间,只有在1942-1945年时停止过恐怖统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