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1055天前 | 437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做学问的人,要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毫无疑问,除了实事求是以外,再也不能设 想还会有别的什么态度了。这种态度,和任何穿凿附会的作风,决没有丝毫共通之处。 只有用这样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及其他一切工作,才有成功的希望。

 

  燕山夜话(五集)  自学与家传

  昨天,一位六十八岁的老医师来信说:“我有一个十九岁的独生女,本在××学院读书,因听力较差(患先天性右耳导闭 塞,X光线检查证明,不能动手术),读到一九六一年夏季,赶不上功课,以致退学。 今夏本拟应北京师范大学文科考试,昨健康检查证明,以听力关系不及格,如是只好在 家。……我的爱人又于一九六一年去世,因此父女相依为命,不愿她登记远行。小女及 我都为此十分徬徨。……请问应如何改变现状,不令小女闲坐在家?”

  这个问题似乎有必要在《夜话》中谈谈,以供更多的读者参考,因此,我又在这里 作公开的答复。

  无论是什么原因不能升学,学生本人和家长都应该抱定一个正确的态度,寻求适当 的解决方法。

  就这位老医师所述的情况而论,他的女儿既然因为耳朵有病不能升学,又不宜离家 远行,那末,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以为她应该有计划地在家自学。古来不知有多少 著名的学者都是自学成功的。现在我们需要什么参考书籍,到外可以找得到,又有许多 辅导学习的组织,自学的便利条件比古人优越千万倍,并且现在自学的效果也不比在学 校读书的差多少。而这位老医师的女儿更有比别人特殊优越的条件,她可以跟她的父亲 学医,使家传的学问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在这位医师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的情况下, 他们正好可以把自学与家传相结合,一方面解决女儿的学业前途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父 亲的家学继承问题。这样不是一举两得吗?

  南北朝时代大名鼎鼎的文人江总,就是自学成名的。据《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 称:“总七岁而孤,依于外氏,幼聪敏,有至性。……及长,笃学,有辞采。家传赐书 数千卷,总昼夜寻读,未尝辍手。……年少有名”,时人“雅相推重”。同样的例子, 每个朝代都有。如元代的王冕出身于牧牛童,终于自学成名;明代的朱恕是樵子出身, 后来成为泰州学派的继承人。这些已为一般读者所共知,就不必说了。

  仅仅以历代名医的事迹为证,我们也不难断定,自学与家传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有 效办法。例如,宋代的名医庞安时,便是家传医术、自学成名的一个典型人物,而且他 恰巧也是耳朵有病的人。据《宋史》卷四百六十二《方技列传》载:“安时字安常,……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决。……独取黄帝 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当时他的医名传播全国,许多学者在笔记中常常提到庞安时的事迹。苏东坡在《东 坡杂记》中特别写下了他和庞安时谈话的情形,颇为有趣。东坡写道:“庞安常善医而聩,与人语,书在纸,始能答。东坡笑曰: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 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而何?”

  看来庞安时不只是听力不好,简直是耳聋得厉害,所以东坡与他谈话,不能不用笔 谈。然而,这一点也没有妨碍他对医学愈来愈深入的研究,甚且正因为他耳朵听不见了, 倒更加能够专心于研究,而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当时另一个著名学者张耒,在《明道杂 志》中说:“高医庞安时者,治疾无不愈,其处方用意,几似古人。……庞得他人药,尝之, 入口即知此何物及其多少,不差也。”

  他生平还有许多事迹,流传久远。我觉得他的事迹特别值得介绍,所以多费了一些 笔墨。

  至于元代的名医余士冕,也是因自学与家传而成名的。据《歙县志》载:“冕字子 敬,父幼白,精歧黄理,辑有苍生司命。冕尤能世其家学,沉疴立起,试多奇中。”明 代的名医潘仁仲,相传四世皆为“回春妙手”。我想这些就不需要详述了。《礼记》上 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句话的意思固然不应该机械地加以解释,但是大体上 说,学医的要几辈相传才能积累可靠的经验,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希望给我写信的这 位老医师和他的女儿,能够在我们今天崭新的社会制度下,以自学和家传相结合的办法, 做出新的成绩。

  当然,这种自学与家传的途径和办法,绝不限于医学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同样可以 采取这个办法,以解决与此类似的其他困难的问题。


  燕山夜话(五集)  行行出圣人

  “家中父母叫我毕业以后,赶快回乡参加生产。一是跟我父亲种菜,二是跟我哥哥 去学理发,三是在农场的公共食堂里当炊事员。我想了又想,我家没人读过书,只我一 人现在初中刚毕业,干么又回去生产呢?再说,种菜、理发、做饭有什么学的?将来见 到同学们一个个升学干大事,自己也怪难为情的。请你说说,我该怎么办?”

  这是抄录一位青年读者来信中的一段。我把他提出的问题,认真地做了一番考虑。 估计到这个问题也许不是极个别的,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做一个公开的答复。

  我并不认为父母之命是不可违抗的。但是,如果父母的意见正确,当然就应该服从。 这位青年读者的父母,要求儿子在初中毕业后回乡参加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现在乡 村里需要劳动力,各种生产事业都等待着年青人去经营,这是客观的实际需要。我们每 一个人都应该服从客观的需要,自觉地把客观的需要变成我们主观的志愿。这样,主观 的志愿和客观的需要,自然而然就统一起来了。

更多
精彩评论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