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86天前 | 58482 次浏览 | 分享到:

  ② 朱德润:《中政院使贾公世德之碑铭》,《存复斋集》卷一。

  ③ 《元史》卷一二○《镇海传》。

  ④ 《马可波罗行记》,伯希和·穆勒英译本页181。

  ⑤ 《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上册,页288。

  ① 《史集》第2 卷汉译本,页340。

  ② 《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上册,页123、136、140、108、185、187。

  ③ 《蒙鞑备录》:“其俗既朴,则有回鹘为邻,每于两河博易,贩卖于其国。”此处“回鹘”当兼指高昌由于诸部已经统一,交通大道上设置了驿站,成吉思汗还颁布法令(札撒)保护和优待商人,发给他们凭照,因此商旅往来更安全方便,而且蒙古人对锦缎、布帛等商品的需求增加,买价甚高。利之所在,商人来者益多。许多回回商人充当了蒙古贵族的“斡脱”,从大汗到诸王、公主、大臣都把银两交给他们做本钱经商或放债,而收取利息。1218 年,成吉思汗命诸王、大臣各派出属下二三人,组成了一支450 人的商队到花剌子模国贸易,他们全都是回回人(木速蛮)①。随着蒙古对东西方各国的征服,中国和中、西亚伊斯兰世界同处于蒙古统治之下,元朝皇帝是全蒙古的大汗,统治中、西亚的察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是元朝的“宗藩之国”,如同一家,有驿道相通,商旅往来方便且不受限制,于是东来的回回商人为数更多。其中很多人乐于中国的风土、物产,又享有元廷对他们的种种优待政策,遂留居不返。

  元朝回回人中,有小部分是唐、宋时代寓居中国的波斯、大食(阿拉伯)人的后裔。他们多数是商人,聚居于沿海通商口岸如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伊斯兰教寺院,可见其人数不少。②南宋末年投降元朝的泉州提举市舶使蒲寿庚,就是寓居广、泉已历数世的大食富商的代表人物。入元以后,他们仍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且续来者甚多。他们主要居住于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元代从西域入居中原和江南各地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中,还有很多哈剌鲁人和阿儿浑人,他们通常以本部族名称见于记载,不称回回人。哈剌鲁即唐代突厥诸族之一葛逻禄部,八世纪后期从金山迁居天山西部,后来成为哈剌汗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并改宗伊斯兰教①。1211 年,伊犁河哈剌鲁部落归附蒙古;在蒙古占领原西辽境土时,其他哈剌鲁军队和部队也相继降附。哈剌鲁人被征发从蒙古军西征及灭夏、灭金、灭宋,由此大批入居内地,在元代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有重要地位。阿儿浑(又译阿鲁浑、阿鲁温、阿剌温等)是塔拉斯至八剌沙衮一带操突厥语的部族,蒙古占领其地后,征发此部人组成阿儿浑军从征花剌子模,后随蒙古军东来,太宗时与撒麻耳干等处所掳工匠并徙居荨麻林和丰州以东诸地,其后一部分人又因出征或仕宦而移居中原、江南各地②。哈剌鲁人与阿儿浑人在回鹘及中亚信奉伊斯兰教人,如扎八者火者。《元朝秘史》(182)还记载了经商于蒙古各部的回回人阿三。

  ① 《世界征服者史》上册,页91;《史集》第1 卷第二册,页259。

  ② 关于唐宋时代波斯、大食人寓居中国的情况,参见桑原骘藏:《蒲寿庚考》第二,陈裕青汉译本。兴建于宋代的伊斯兰教寺有广州之怀圣寺(参见白寿彝:《跋重建怀圣寺碑记》,《中华学术论文集》,1981年),泉州之圣友寺、清净寺等(参见庄为玑、陈达生:《泉州清真史迹新考》,《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 期),扬州之礼拜寺(见《嘉靖维扬志》)。

  ① 《长春真人西游记》载,自昌八剌(今新疆昌吉)“西去无僧,回纪但礼西方耳”。即信奉伊斯兰教。又载,当时阿力麻里的哈剌鲁首领即是木速蛮。

  ② 《元史》卷一二二《哈撒纳传》,卷一四二《撤里帖木儿传》;《马可波罗行记》英译本页181—183;元代虽不归入回回人户一类(阿儿浑人与回回通婚者很多。大约到元末也被认为属回回类),但同为伊斯兰教徒,当也是形成中国回回民族的一部分来源,故附带提及。从上述可知,元代回回人的民族成分主要是中、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伊朗人和阿拉伯人。在元朝政府的户籍和其他官方文书上都被归为回回人一类,标志着中国的回回民族开始形成。

  元代回回人属色目人的一种,在经济上享有仅次于蒙古人的优越地位。

  蒙古统治者为抑制汉人、南人,重用色目,许多回回上层人物成为蒙古国和元朝的高官显宦。著名者如花剌子模人牙老瓦赤,从窝阔台汗末年到蒙哥汗时代(除乃马真皇后称制期间外)一直担任统辖中原汉地的断事官;大商人奥都剌合蛮以扑买中原课税,被窝阔台任命为提领诸路课税所官;世祖时的赛典赤父子、阿合马,武宗至仁宗时的合散(一译阿散)、泰定帝时的倒剌沙、乌伯都剌等人,都位至丞相、平章,掌握朝廷大权。在其他中央衙门和地方政府中担任要职的为数更多。至元二年(1265)元朝定制:以蒙古人任各路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回回人任同知;五年,下令革罢汉人任达鲁花赤者,但回回人已任的仍旧;次年又规定,准许任用回回、畏兀儿等色目人为达鲁花赤。以镇江路为例,世祖至文宗时期的21 任达鲁花赤中,有回回5人;所属录事司和各县达鲁花赤中,回回居三分之一左右。

  回回商人在元朝的国内外贸易中势力尤大。他们的活动地域遍及全国各地,且深入至极北的吉利吉思、八剌忽(在今贝加尔湖地区)等部落。元人说,其“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据中统四年(1263)的户口登记,中都(后改大都)就有回回人户2953 户,其中多是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在泉州、广州、杭州等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唐宋以来就有不少大食商人寓居,入元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倚重木速蛮商人经营海外贸易,他们的势力更盛。泉州大食人蒲寿庚,南宋末任市舶提举,叛宋降元后,官至中书左丞,为福建行省长官,其子蒲师文任宣慰使左副元帅,父子世掌市舶,富贵冠一时,蒲氏女婿回回富商佛莲,拥有海舶80 艘,家产仅珍珠就有130 斛。元朝皇室常以虎符、圆牌、驿传玺书授予木速蛮商人,遣他们赴西域各国购买奇珍异物;他们贩运来的奇珍异物上献后,又索要巨额“回赐”(价值),称为“中卖”,成为元朝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从中亚、波斯各地迁来的大批回回工匠,被编入元朝政府或诸王贵族所属的工局,从事纺织、建筑、武器、造纸、金玉器皿、酿酒等各种行业的劳作。他们生产的“纳失失”最著名,是缝制元朝宫廷宴飨礼服“只孙服”的主要原料,专门织造纳失失的荨麻林匠局,就是窝阔台汗在位时以回回人匠3000 户所置,其中大部分是撒麻耳干人;同时设置的弘州(今河北阳原)纳失失局,领有西域金绮纹工300 余户,教习从中原各地签括来的工匠织造纳失失。元世祖时,伊利汗阿八哈遣来的回回炮匠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所并参见杨志玖:《元代的阿儿浑人》,《元史三论》,页226—236。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