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极端的年代》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发布时间: 858天前 | 3327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与此同时,种种异类学科如气象学(meteorology)、生态学(ecolo)、非核子物理(non-nuclearphysics)、天文学(astronomy)、流体力学(fluid dynamics),以及其他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数学分支,先是在苏联独自兴起,其后不久也出现于西方世界,更有电脑作为分析工具相助。在它们之间那广大界线不明的地域里,一股新的合成之流开始兴起——或谓复兴——可是却顶着一个稍带误导意味的头衔——“混沌论”(chaos theory)。这项理论揭案的道理,与其说是在全然决定论的科学程序之下那不可测知的后果;倒不如说自然在其千形百态之中,在其种种大异其趣又显然毫无相干的形貌之内,包含着一种惊人的普遍形状与模式。混沌理论,为旧有的因果律带来了新意义。它将原有的“因果关系”,与“可预测性”之间的关节打破,因为它的意义,不在事本偶然,却在那遵循着特定起因的最后结果,其实并不能事先预测。这项理论,也加强了另外一项由古生物学家首开风气,并引起历史学家普遍兴趣的新发展。即历史或进化发展的锁链,虽然在事后可以获得充分一贯性的合理解释,可是事情演变的结果,却不能在起始之时预料。因为就算是完全同样的一条路,初期若发生任何变化,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在当时看来多么明显地无足轻重,“演化之河,却会岔流到另外一条完全大异其趣的河道上去”(gould,1989,p.51)。这种情况,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后果至为深远。


但是更进一步,新物理学家的世界,还有着完全悖常理的层次,不过只要这股悖理保留在原子的小世界内,还不致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这是连科学家本人也居住的世界。可是物理界中,却至少有一项新发现无法与世如此隔绝。即那项非比寻常的宇宙事实:整个宇宙,似乎正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在不断扩张之中——此事早已为人用相对论预测,并于1929年经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观察证实。这件扩张大事,后于60年代为其他天文数据证实(可是当时却连许多科学家也难以接受,有人甚至赶忙想出另外一说对抗——所谓的天体“稳定论”)。因此,叫人很难不去臆测,到底这项无限高速扩张,将把宇宙(以及我们)带往何处?当初是何时开始?如何开始?宇宙的历史又为何?并由“大爆炸”(big bang)从头谈起。于是宇宙天体学开始活跃兴盛,更成为20世纪科学中炙手可热,最容易转为畅销书大卖的题材。而历史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也许只有地质学及其相关副学科依然例外)也因此大为提升——本来一直到此时为止,后者都很傲然地对历史不表兴趣。于是在“硬性”科学与“实验”之间,二者原本天生一对的亲密关系,渐有逐渐削弱之势。所谓实验,本是对自然现象予以复制再现的手续;时至今日,请问科学,如何借实验再现那些在本质上天生就不可能重复的事象?扩张中的宇宙,使得科学家与门外汉同感狼狈。


这个狼狈困惑的窘状,证实前人所言不虚。早在大灾难时期,即有有心人关心此事,并有明眼人一语道破。他们深信,一个旧的世界已告结束,即使尚未终止,至少已身处末期的大变乱中;可是在另一方面,新世界的轮廓却仍朦胧难辨。对于科学与外在世界两项危机之间,伟大的普朗克斩钉截铁,认为有着不可否认的绝对关系:


我们正处在历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时刻。此时此刻,正是危机一词的充分写照。我们精神暨物质文明中的每一支系,似乎都已抵达重大的转捩关头。这种面貌,不仅表现在今日公共事务的实际状态之上,同时也存于个人与社会生活一般基本价值观中。打倒偶像的观念,如今也侵入了科学殿堂。时至今日,简直找不出一条科学定律,没有人予以否定。同时,每一种荒唐理论,也几乎都找得到信徒翕然风从(planck,1933,p.64)。


这是一位成长于19世纪凡事确定气氛之中的德国中产阶级,面对着大萧条与希特勒崛起的时代氛围,感慨万千,说出此言,自是再自然也没有的反应了。


但在事实上,他这股阴郁消沉,却与当时多数科学家的心情恰恰相反。后者的看法与卢瑟福一致,卢瑟福对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表示(1923年):“我们这些人正生活在一个不凡的物理学时代。”(howarth,1978,p.92)每一期科学学刊,每一场研究讨论会——因为科学家对于将竞争与合作集于一堂的喜爱之情,比以前更甚——都带来令人兴奋的新消息、大突破。此时的科学界依然很小(至少如核物理及结晶学这一类先锋性质的学科,仍是如此),足以为每一位年轻研究者带来跃登科学明星的机会。科学家,有着一席令人敬羡的崇高地位。英国前半世纪的30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多数来自剑桥;而当年剑桥,事实上“就是”英国科学本身。当时我们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心里自然都很清楚:要是自己的数学成绩好,真正想就读的就会是那一门科系了。


在这种时代气氛之下,说真的,自然科学的前途自然只有一片光明,除了更进一步的凯歌胜利,更上层楼的发明,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展望呢?眼前的种种理论,虽有支离零碎之憾,虽有不完美处,虽有即兴拼补之嫌;但是再看看科学的光明未来,这一切毛病都可忍受,因为它们都将只是暂时性的。不过20余岁,就得到那至高无上的科学荣誉——诺贝尔奖——这些年轻得主,有什么必要为未来担忧?然而,对这一群不断证实“所谓‘进步’,是多么不可靠的真相”的男子来说(偶然亦有女性),面临着大时代的灾难变乱,正对着他们自己也身处其中的危机世界,又怎能置身事外,不为所动?他们不能,也不会置身事外。大灾难的时代,于是成为一个相对比较起来,科学家也不得不受政治感染的少有时代之一。其中原因,不只是因为许多科学人士,由于种族或意识不为当局所容而大规模由欧洲外移,足以证明科学家也不能视个人政治免疫为理所当然。追究起来,30年代的典型英国科学家,通常多是剑桥反战协会(cambirdge scientists anti-war group)的一员(此会为左派),他或她的激进观点,更在其前辈不加修饰的激烈赞同之中,获得证实。后者则从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一直到诺贝尔奖得主,尽皆赫赫有名之士:结晶学家贝尔纳(bernal)、遗传学家霍尔丹(haldane)、化学胚胎学家李约瑟(joshef needham)、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atrick m.s.blackett)和迪拉克,以及数学家哈代(g.h.hardy)。哈代甚至认为,整个20世纪,只有另外两名人物,列宁与爱因斯坦,足以与他的奥地利板球英雄布雷德曼(don bradman)并列匹配。至于30年代典型的美国物理学家,到了战后的冷战年代,更有可能因其战前或日后持续的激进观点,而遭遇政治上的困扰。如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以及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其一为和平奖)和一座列宁奖的化学家泡令(linus pauling)。而典型的法国科学家,往往是30年代人民阵线的同情者,在战时更热烈支持地下抗敌运动——要知道多数法国人都不是后者。至于典型由中欧逃出的流亡科学家,不管他们对公共事务多么缺乏兴趣,此时也几乎不可能对法西斯不含敌意。而走不成或留下来在法西斯国度或苏联的科学家们,也无法置身于其政府的政治把戏之外——不管他们本人事实上是否同意当局的立场——不谈别的原因,光是那种公开作态的手势,便令他们无法回避。就像纳粹德国规定向希特勒致敬的举手礼,大物理学家劳厄(max von laue,1897-1960)便想尽方法避免:每回离家之前,两手上都拿着一点东西。自然科学与社会或人文科学不同,因此这种泛政治的现象极不寻常。因为自然科学这门学问,对人间事既不需要持有观点,也从不建议任何想法(只有生命科学某些部分例外)——不过它倒经常对“神”,有所意见主张。

更多